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培养优秀体育教师
http://www.ceiea.com2025年07月29日 09:40教育装备网
多年来,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始终坚守“为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使命,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度融入育人体系,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一)聚焦教育发展需求,彰显师范特质,培育扎根基层的体育教师
学院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中西部交会地带,体育教育专业立足师范属性,对标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与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变革促发展。
一是创新培养模式,重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广泛调研论证,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教学育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服务地方”的三维培养目标。30年来,学院为国家输送了4000余名优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二是更新育人理念,坚持产出导向,厚植教育情怀。学院始终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置于首位,坚持以生为本,促进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凸显师范教育特质。学校与恩施州政府部门共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形成“高校主导、地方政府部门协调、中小学参与”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在周边城市中小学建立65个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实现了高校师范教育与地方基础教育的深度融通。学院打造“校内实训—基地实战—社会服务”三阶实践链,推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持续开展名师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观摩、研讨、试讲,贯通“见习—实习—研习”全过程,强化师范技能训练。
(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
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
一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着力挖掘、整理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学校立足武陵山区,依托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底蕴,结合地缘优势,牵头建设湖北省非遗项目(体育类)数据库信息平台,并将精选的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纳入体育专业教学体系,成功实现从院级特色课程到校级精品课程,再到省级精品课程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列为专业必修课程,精选高脚竞速、民族健身操、蹴球、陀螺等特色项目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至少掌握1—2项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形成了集传承、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体育实践课程体系,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获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二是以竞技显效,在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中屡创佳绩。学院依托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成立了10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持续提升竞技水平。师生代表湖北省参加近5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共荣获20枚金牌、17枚银牌、20枚铜牌。在历届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学院代表队始终位居奖牌榜前列,并成功承办湖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有力彰显了学院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办赛能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三)立足教学育人实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区域辐射的示范平台
学院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耕体育与健康事业。与恩施州文旅部门共建“一库四平台”(体育产业专家顾问库、体育产业服务平台、国民体质监测平台、全民健身服务平台、体育赛事服务平台),构建理论实践与体教融合一体化的育人格局。近年来,学院带领60余名师生为恩施州完成超1万人次的体质监测,组建17支调查分队踏遍全州,为乡村老年群体实施精准体质健康评估并开具运动处方。通过体育支教、姚基金等项目为偏远地区学校提供专业指导,助力更多学生圆梦体育。体育学院学生参演的节目《山乡春来早》亮相央视春晚舞台,赢得广泛赞誉。
(四)发挥人才队伍优势,锻造优质团队,产出丰硕的教学教研成果
学院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在教师团队中,现有博士17名(另有7名在读博士),引进高水平运动员5名,硕博比例突破80%,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近50%,建成了一支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学科研队伍。球类教研室获评省级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体育教育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及智慧教学平台成功通过验收,建成省级一流课程5门,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近5年,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别项目5项,完成省部级教科研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9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未来,学院将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持续改进办学理念,不断健全制度规范,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
(何斌 胡庆华 万利 张辉)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